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”秋分时节,我们迎来了第八个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。
\n本次丰收节以“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”为主题,既洋溢着五谷丰登的喜悦,更承载着广大农民对更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。
\n然而,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,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已超越“丰衣足食”的单一维度,向着更加多元、更高层次迈进。那么,在此背景下,我们应如何理解“丰收”?又如何定义“美好生活”?
\n真正的美好生活,不仅在于物质的丰裕,也在于选择的自由、精神的丰盈、自我的实现。这既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美好愿景,也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。
\n9月21日,梁平区铁门乡铁门社区,收割机在金黄色的稻田中收割水稻(无人机照片)。特约摄影 刘辉 摄/视觉重庆
\n01
\n丰收,首先是物质层面的充实,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农民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夯实,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稳步提升,为农民的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\n要看到,新时代的“丰收”,其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
\n从“吃得饱”到“吃得好”,背后是农业现代化的坚实步伐。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不断推进,高标准农田建设、节水灌溉、种业振兴、数字农机、绿色防控等纷纷落地,让“中国饭碗”端得更稳、成色更足。没有农业的高质量发展,农民的幸福生活就缺少最根本的依托。
\n从“卖原料”到“卖产品”,体现的是农业价值链的不断延伸。农民不再只停留在种植和养殖环节,而是更多走向加工、品牌、营销、旅游等环节。比如重庆潼南的柠檬、奉节的脐橙,不再只是简单批发,而是做成柠檬面膜、橙子酒,通过直播卖向全国——农民从“卖原料”向“卖产品”“卖体验”转变。
\n从“单一收入”到“多元增收”,反映的是发展模式的深刻变化。美好生活需要多元的收入渠道作为支撑。乡村产业的多元化,让农民的收入结构从过去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,转向农业收入、工资性收入、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多元并举的格局,增收的基础更加牢固。
\n9月22日,巫山县庙宇镇,巫山中学高一年级的师生正在万亩稻田里查看谷穗生长情况。通讯员 卢先庆 鲁作炳 摄/视觉重庆
\n02
\n美好生活,还意味着不能让“尊重农民主体地位”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,而应当切实融入乡村振兴每一个环节,真正让人民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和积极参与者。
\n农民的主体性,核心体现在对乡村事务的实质性参与上。这需要扎实推动农民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、监督权的有效落实。
\n近年来,重庆多地探索出“村民议事会”等机制,为农民参与治理提供了平台。比如,巴南区天坪村通过“辣味议事会”推动辣椒产业发展,让村民、村干部坐在一起商量,实施道路硬化并创新“保底收购+利润分红”机制,保障农户收益。巫溪县文峰镇推广“小院家”智慧治理系统,用数字技术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治理,相关做法入选2024年农业农村部乡村治理典型案例。
\n农民的主体性,同样体现在其经济身份的多元蜕变上。今天的农民,可以是家庭农场的经营者,也可以是乡村旅游的设计师、电商主播平台的“网红”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者。
\n当农民凭借自身智慧与努力赢得市场认可,获得社会尊重时,其收获的不仅是金钱,更是职业的成就感和尊严感。这种精神层面的“丰收”,其影响或许更为深刻、更为持久。
\n因此,丰收节的精神内涵,已经超越对产量的礼赞,转向对农民创造力的颂扬。只有当农民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主角,切身感受到丰收是自身努力与创造力的成果,这份喜悦才会更加厚重而坚实。
\n9月21日,西南大学,老师参加“颗粒归仓”竞赛项目。记者 刘力 摄/视觉重庆
\n03
\n美好生活,更在于为农民创造多元的“人生选项”,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扎根乡土或走进城市,并真正拥有实现这些选择的能力。
\n这种“选择的自由”,首先源于农民自身能力的提升。近五年来,重庆累计整合资源培训高素质农民30余万人。这些掌握了新知识、新技能的农民,无论是继续深耕农业,还是进入城市就业,都将更具竞争力和适应性。
\n同步推进的就业政策,也为农民拓宽了发展路径。重庆印发《重庆市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,计划在2025至2027年间,每年新增农民工就近就业30万人以上,助力实现“回得来、有工作、发展好”,切实增强农民工群体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\n同时,乡村的全面振兴也为农民提供了更有吸引力的选项。当乡村拥有畅通的宽带、优质的教学点、可靠的医疗站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时,留下就不再是无奈之举,而是一种理性选择。
\n这种“进退自如”的状态,才是农民美好生活的更高境界。丰收节庆祝的不仅是当下的五谷丰登,更是农民获得自主选择能力的重要象征。
\n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歌大赛西部大区赛,参赛队伍进行村歌表演。记者 赵伟平 摄/视觉重庆
\n04
\n农民的美好生活,更深深植根于和谐、温暖、充满活力的乡村共同体之中。如果乡村只剩下漂亮的房屋而邻里关系冷漠,再鼓的钱包也难言真正的幸福。
\n当前许多乡村的实践,正在重建这种公共性。近年来,重庆通过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行动,有效促进了乡村公共精神培育。比如,在川渝交界地带,合川区肖家镇联合龙市镇、乐善镇打造“三镇十皆”先行区,共同制定跨区域村规民约,开展“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”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,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。
\n文化生活的繁荣同样关键。不仅丰收节,不少重庆村庄平时也自办“春晚”。这些活动不仅娱乐身心,更强化了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。当农民不仅“过得好”,而且“活得有劲、有面、有根”,美好生活才有了最深厚的土壤。
\n与此同时,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为农民提供了坚实后盾。重庆持续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农村养老服务,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市升级改造乡镇敬老院564家、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743个、设置村级互助养老点8000个,实现农村养老服务全覆盖。推行农村“四有五助”互助养老模式,配备“护老员”5000个,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与质量。
\n丰收是农民辛勤劳作的结晶,更是农村发展的新起点。它赋予农民更多更优的选择,让他们在产业发展、生活方式、个人发展等方面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。
\n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,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丰收的这一深刻内涵,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,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,促进农村产业融合,让农民在丰收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、成就感,共同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。
\n原标题:丰收配资炒股服务中心,就是给农民更多更好的选择
秦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